受保護的內容: 【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上)】文藝復興到巴洛克, 內行懂看7幅重點畫作!

by 葵花子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

問起身邊喜歡藝術的朋友,大概十個有八個說喜歡梵谷,倒也不是說喜歡梵谷的品味很流俗(喜歡五月天臭了嗎?),但拓展更多美感風格能提升自己的鑑賞力,這次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就是個絕佳機會讓我們親眼欣賞更多的藝術風格!一起來看看葵花子推薦的重點畫作吧~

▶【Podcast-拉斐爾到梵谷特展】點開聽線上導覽

▶【Blog-從拉斐爾到梵谷特展】圖文版導覽帶你逛展!

▶【IG-乖,你聽畫】追蹤藝聞趣事

從拉斐爾到梵谷特展資訊

展覽日期:2024/5/2-9/1

展覽時間:9:30-17:30 (採預約制,需提先上網預約參觀時間,週末加開18:30場次)

展覽地點:奇美博物館

線上購票:單人票550元

▶購票連結: KLOOK ▶購票連結:kkday

▶奇美博物館官網

▶【圖文版-從拉斐爾到梵谷特展:線上導覽帶你逛展!】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介紹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展區一)

展區一主題「人文的甦醒: 歐洲文藝復興繪畫」

歷史學家通常將文藝復興運動分成兩個時期:早期文藝復興、盛期文藝復興。從地區分為:義大利文藝復興、北方文藝復興。

本區因而細分為三個時期的繪畫風格,分別是「1-波提切利與十五世紀義大利繪畫」展示早期的文藝復興」「2-拉斐爾與義大利文藝復興」展示顛峰期的文藝復興」「3-楊·荷賽特與北方文藝復興」展示北方重視細節的藝術風格。來看看這區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代表~

▼波提切利《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

波提切利是初期接近盛期的文藝復興代表畫家,以美神維納斯為女主角的神話畫作站穩藝術史,包括《維納斯的誕生》、《春》、《維納斯和戰神馬爾斯》。

這次展出波提切利的晚期作品〈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比起柔美的女神畫作,這時畫風一轉,讓人不禁懷疑:咦~這是同個人畫的嗎?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波堤切利
《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木板蛋彩畫, 約1500年

◆畫作介紹:

該畫主角「聖澤諾比烏斯 (Saint Zenobius, 337-417)」是義大利佛羅倫斯的第一任主教,被尊為佛羅倫斯守護神,傳說他曾多次施展起死回生的奇蹟,甚至在他死後,其被埋葬的遺體竟使附近一棵枯死的榆樹再度復活。(還是榆樹終於吸收到養分了!?)

畫面中頭戴主教法冠+手穿白手套的男子,正是本畫男主角聖澤諾比烏斯(名字太長,以下簡稱主教),他在佛羅倫斯的三個場景,顯現了三次奇蹟,這幅連貫畫從左至右分別是:

(左1) 主教正在對兩名仰躺在地的青年進行驅魔儀式,迫使兩隻小惡魔從他們的口中逃離。據傳~這兩名青年因毆打媽媽而遭到詛咒,惡魔入體導致他們會傷害自己(也太驚悚!!!),他們(被家暴的)媽媽因此求助主教。惡魔被驅逐後,畫面中的媽媽驚恐地用手臂摀住了臉。

(中2) 主教伸出兩根手指代表祝聖儀式,對著一位痛哭流涕的母親和男孩,男孩快要斷氣而亡,但主教最後成功讓小男孩奇蹟復活了。

(右3) 主教遇到一位坐在教堂門外乞討的盲人,他將手指放在盲人乞丐的眼瞼上,治癒了他失明的雙眼。

《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以佛羅倫斯為場景,畫中的巨大拱門如今還在,只是周遭早已事過境遷。畫面展現成熟的空間透視法,這是文藝復興繪畫技法的一大突破!

《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是一系列四幅畫作的第2幅,這系列展示聖澤諾比烏斯的生平故事,包含皈依、洗禮、被任命為佛羅倫斯主教、施展各種奇蹟,以及過世。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波堤切利
英國國家藝廊蒐藏該系列的第1&2幅畫作面板,我們來連貫看看~
《聖澤諾比烏斯早年生活的四個場景》(Four Scenes from the Early Life of Saint Zenobius),《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Three Miracles of Saint Zenobius),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 木板蛋彩畫, 約1500年

◆畫家介紹:波提切利

波提切利 (Sandro Botticelli, 1445-1510),雖然我們喚他波提切利,但該名原意「小酒桶 (botticello)」,是當時人對他的暱稱。

波提切利活躍於15世紀晚期的佛羅倫斯,有才華的藝術家們接受佛羅倫斯幾個大金主家族的藝文贊助,藉著裝飾教堂和宮殿的藝術工作,盡情揮灑創作才能,為之後的文藝復興盛期奠立基礎。在這幾個金主中,佛羅倫斯的美第奇家族最為顯赫,波提切利一生幾乎都美第奇家族及其人脈圈工作。

當時,波提切利的聲譽之高,甚至在1481年被天主教皇召喚到羅馬裝飾剛竣工的西斯汀教堂牆壁(後來1508-1512年,波提切利的後輩米開朗基羅也被指名完成天花板的《創世紀》),並負責繪製教皇肖像畫,這也是他唯一一次在佛羅倫斯以外的場合工作。

然而~佛羅倫斯在1490年代開始了動盪十年——法國國王查理八世入侵佛羅倫斯,美第奇家族被驅逐;狂熱的道明會修道士薩沃納羅拉(Girolamo Savonarola, 1452-1498)成為佛羅倫斯新的精神兼世俗領袖。

薩沃納羅拉修道士以嚴厲的講道著稱,大肆批評當時的教宗亞歷山大六世以及美第奇家族的奢侈,他在1497年主導虛榮之火事件,焚燒大量藝術品、非宗教類書籍,以及被他認為不道德的奢侈品。

薩沃納羅拉擁有眾多追隨者,包括波提切利──波提切利生命的最後15年,他經歷了風格大轉變。他早期在《維納斯的誕生》所展現的唯美裝飾已不復再,轉為簡約敬虔的畫風,《聖澤諾比烏斯的三個奇蹟》正是他55歲的晚期作品,作品中的虔誠情緒,表明他參與當時的宗教和政治動亂所做的改變。

最終,薩沃納羅拉嚴厲苛刻的統治引發不滿,被佛羅倫斯市民推翻,在經歷酷刑折磨後,以火刑處死。追隨薩沃納羅拉的波提切利連帶失去靠山,他晚年迅速陷入貧困、孤立和精神折磨,最後於1510年去世。

波提切利去世不久,同期文藝復興畫家準備踏入文藝復興的興盛期,但他無緣參與,連名字也幾乎消失在歷史洪流,直到 19 世紀末的人們開始重新佛羅倫斯藝術和文化,波提切利的作品才被世人們認可。

波提切利唯一的自畫像是在耶穌寶寶生日趴踢參一咖!▶延伸閱讀【耶穌誕生-東方三博士來朝, 小寶寶耶穌的生日派對】
《三博士來朝》(Adoration of the Magi), 波提切利(Sandro Botticelli), 約1476年, 義大利烏菲茲美術館
右方黃衣男子正是波堤切利,其他則是他的美第奇贊助金主們

從拉斐爾到梵谷


▼拉斐爾〈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

盛期文藝復興指西元15世紀末期至16世紀上半葉,公認的文藝復興三傑:米開朗基羅、達文西、拉斐爾撐起歐洲藝術圈半邊天。這次代表出席的展出作品是拉斐爾《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拉斐爾筆下的聖母可說是理想中的聖母範本啊!

《聖母子與施洗者約翰(加瓦聖母)》(The Virgin and Child with the Infant Saint John the Baptist (‘The Garvagh Madonna’)), 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 木板油彩, 約1510-1511年

◆畫作介紹:

聖嬰aka耶穌寶寶坐在聖母馬利亞的腿上,俯視著他的表哥施洗約翰,並接過約翰遞來的一朵紅色康乃馨,康乃馨通常象徵神聖的愛與耶穌的受難。

馬利亞左手將小約翰身上的柔軟毛皮拉好(毛皮衣+十字手杖是施洗約翰的標準配備),右手拉開自己的藍色斗篷打算披在赤裸的小耶穌身上。她若有所思,也許擔憂著孩子們的未來命運。(對啦~因為這兩個孩子長大後都慘死)

畫面背景是對稱的拱形窗戶,主角們位置呈現穩定的三角構圖,這是文藝復興繪畫對於人物的常見安排,展現當時重視平衡、理想乃至理性的審美觀。

要特別注意的是,孩子們雙手之間的空隙在整幅畫作中心,拉斐爾透過幾何學營造出神聖的和諧,強調耶穌接受他未來將為人類犧牲的重要時刻。

該畫是拉斐爾為教皇朱利葉斯二世繪製梵蒂岡宮殿一套房間之時,同期創作的幾幅中小型聖母像之一,可能是為一位名叫加瓦的教皇宮廷成員所製作,用於私人奉獻。

◆畫家介紹:拉斐爾

拉斐爾是盛期文藝復興三巨頭之一,即便37歲英年早逝(據傳和女朋友:麵包店主人的女兒相當恩愛,最後死於縱慾過度引發的發燒),但他被認為比米開朗基羅更加多才多藝,比達文西更加多產。

拉斐爾的繪畫風格強調對稱和平衡,人物理想而完美,尤其是他筆下的聖母更被視作聖母理想型──柔美的線條、溫暖的色調,所有當時對女性最好的形容詞:端莊、優雅、慈愛、高貴都可以套入,被當作古典主義的教科書典範,直到19世紀中葉主導著歐洲繪畫的學術傳統。

《23歲拉斐爾自畫像》(Self-Portrait), 拉斐爾(Raphael, 1483-1520), 約1504-1506年

奇美博物館大展


▼提香《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

盛期文藝復興除了活動於羅馬和佛羅倫斯的三巨頭,威尼斯也是當時一個主流畫派,其中的大當家提香,本次特展出席的作品是這幅~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提香
《女士肖像(來自達爾馬提亞的女士)》(Portrait of a Lady (La Schiavona)), 提香(Titian, 1490-1576), 木板油彩, 約1510-1512年

◆畫作介紹:

提香在二十多歲時完成這幅作品,當時威尼斯很少有女性肖像畫──就算有,也絕對不是這種擺拍方式和角度,因此這件畫作極富原創性,在當時為女性形象與肖像畫樹立了新標準

早期的傳統肖像畫通常為半身或全身,在提香的描繪下,她只呈現了1/3身形。背景為素淨的深灰色,女性的曲線形態以非凡的真實感和準確性呈現;她的身體稍微轉動,而頭部正面朝向觀眾,呈現出非常自然和輕鬆的姿勢。

前景護欄的側面半身肖像,可能是女士本人,也可能是紀念一位家庭成員,其表現手法受到古羅馬浮雕藝術的影響。護欄左側的姓名字首標示「T.V.」是代表提香的全名「Tiziano Vecellio」。

◆畫家介紹:提香

提香是16世紀盛期文藝復興最偉大的威尼斯藝術家(威尼斯畫派掌門人)

16世紀的威尼斯因地理位置優勢,是座繁榮富庶的商業城市,人們思想開放,也懂得追求享樂,加上富裕的商業家族大力贊助藝術家發揮才華,使得威尼斯形成與佛羅羅斯不同的藝術風格─色彩明麗、形象豐滿,全力展示生活的一切享受與美好,通常借宗教神話題材描繪統治階級的豪華生活。

年輕時的提香在喬凡尼·貝利尼的工作室學畫,從此一生幾乎沒有離開過威尼斯。威尼斯畫派開山鼻祖其實是老師貝利尼,但真正讓威尼斯畫派揚名四海的人是提香!他最鮮明的用色特點,是喜歡在畫布先上一層紅色作底色,然後才開始上色,而他不手軟愛用金色、紅色、黑色等顏料,因此畫作總會流露出「輝煌的金紅色」,這種獨特的顏色被稱為「提香紅」;此外,他也很擅長使用撞色技巧,並用天才的構圖呈現和諧的視覺。

提香一生順遂,在最好的時代遇到最好的老師,透過天賦異稟的才華名聲遠播,成為第一位有多國贊助者的畫家而享盡榮華富貴。

《72歲提香自畫像》(Self-Portrait), 提香(Titian, 1490-1576), 約1562年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貝里尼
BTW~提香的老師喬凡尼·貝利尼本次特展也有作品展出喔!可以比較一下他與拉斐爾的聖母子
《聖母子》(The Virgin and Child), 喬凡尼·貝里尼(Giovanni Bellini, about 1435-1516), 1480-1490

奇美博物館和英國國家藝廊


▼楊·荷賽特《年輕公主》

文藝復興的主流集中在義大利,漸漸發展至北方。何謂北方?以義大利為基準,阿爾卑斯山以北一律稱為北方(分法就是這麼簡單粗暴)。北方文藝復興的特徵強調繁複細節、視覺清晰度,選材還是較多宗教主題。

這次展出的代表畫家作品是楊.荷賽特《年輕公主》,他是將義大利文藝復興引入北方的先驅之一,以精細細節的肖像畫風格聞名。

《年輕公主(丹麥的多蘿西亞?)》(A Young Princess (Dorothea of Denmark?)), 楊.荷賽特(Jan Gossaert (Jean Gossart), 約1478-1532), 油彩, 約1530-1532年

◆畫作介紹:

畫中小女孩看起來大約9~10歲,華麗衣裝縫著上百顆珍珠,代表她可能是位尊貴的皇室公主。

這位尊貴的公主是誰呢?從袖子的形狀和領口的曲線,表明這是1530年代流行款;但更重要的是,她手中一顆由同心圓環組成的金色渾天儀,右手食指點出了球體外環上赤道以北大約55°的點,而北緯56°正是丹麥哥本哈根,這代表著公主的出生地。

這顆渾天儀是顛倒的,這並非偶然,很可能就是她的真實身分──被廢黜的丹麥國王克里斯蒂安二世的女兒多蘿西亞,當時的政治動盪迫使她與家人離開丹麥前往荷蘭,對於年幼的她而言,生活圈和世界正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正如同這顆顛倒的渾天儀。

文藝復興時期,這種視覺雙關語的繪畫表現非常流行;此外,畫家也玩空間遊戲──平坦的綠色背景與她的立體造型形成鮮明對比,讓她躍然紙上,彷彿逃離了畫框的限制。

荷賽特除了位公主繪製肖像畫,也畫過她與手足們的肖像畫。從左至右: 多蘿西亞公主、約翰王子、克里斯蒂娜公主
《丹麥克里斯蒂安二世的三個孩子》(A Young Princess (Dorothea of Denmark?)), 楊.荷賽特, 油彩, 約1526年, 皇家收藏
多蘿西亞公主(怎麼長得不太像)

◆畫家介紹:揚·荷賽特

法蘭德斯畫家揚·荷賽特(Jan Gossart)創作生涯時值15~16世紀之交,正是義大利文藝復興浪潮逐漸傳入北方的時刻,他曾專程前往義大利羅馬臨摹大師們的作品(1508-1509年),不僅將當時文藝復興的藝術潮流帶回北方,自己也致力將北方精細傳統結合義大利文藝復興風格,例如強調人物身體比例、肌理和情緒等,也被認為是尼德蘭(荷蘭)文藝復興的先驅之一。

《揚·荷賽特》(Portrait of a man (self-portrait?)), 楊·荷賽特, 1525年

英國國家藝廊展畫作介紹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巴洛克繪畫 (展區二)

展區二主題「從王室到平民: 巴洛克繪畫」

巴洛克發生大約在西元1590-1750年,指這時期西歐與美洲的建築、藝術、音樂與文學之風格與時代。

本區分為兩種因宗教分裂而產生的藝術風格,分別是「1-卡拉瓦喬與十七世紀南方巴洛克」展示天主舊教地區的藝術主題,風格華麗盛大;「2-林布蘭與十七世紀北方巴洛克」展示天主新教地區的繪畫,主題呈現多元。這兩位代表畫家因善於營造光影,都被稱為「光影魔術師」,來看看這區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代表~

▼卡拉瓦喬《被蜥蜴咬傷的男孩》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卡拉瓦喬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Boy bitten by a Lizard), 卡拉瓦喬(Michelangelo Merisi da Caravaggio, 1571-1610), 油彩畫布, 約1594–1595年

◆畫作介紹:

一位中性的青年,一頭捲髮加嘟嘟豐唇,耳後還別了朵玫瑰,但他花容失色且皺眉退縮,因為一隻蜥蜴正緊咬住他的手指。

這隻蜥蜴打哪來?可能是從前景的水果和植物跑出來的──桌上擺放著櫻桃和李子,玻璃花瓶裡插著一朵玫瑰和茉莉花。仔細觀察,你可以在玻璃花瓶的曲面上看到房間的倒影。

這幅畫作的確切含義尚不清楚,可能隱含著寓言——玫瑰象徵著愛情、美麗和生命的短暫,因此這幅畫可能在警告愛情or隱藏在美麗事物背後那意想不到的危險。

《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可能是卡拉瓦喬在1590年代中期在羅馬所創作的畫作,靜物被置於前景的顯著位置,將男孩誇張的動作和表情轉化為敘事戲劇,我們彷彿能聽到男孩吃痛驚呼「阿呀!」

對一幅十六世紀末的繪畫來說,這種直接衝擊觀者情感所展現的強度非比尋常,使它立即流行起來,十七世紀早期出現許多複製畫和衍生品(意思是適合拿來作週邊商品和梗圖)

畫家介紹:卡拉瓦喬

我最愛的畫壇火爆浪子卡拉瓦喬(只愛他的畫,人就算了),畫作特色是張力十足的戲劇性畫面、近乎舞台燈光的明暗對照畫法(近似好萊塢舞台劇打光效果) 。短暫而動蕩的一生(39歲死於非命,比拉斐爾多活兩年)與他戲劇性的畫作互為呼應,人品極受爭議,作品廣受歡迎,對歐洲各地的後世畫家產生了巨大影響。

1592年,21歲的卡拉瓦喬搬到義大利藝術中心的羅馬,這裡對熱衷於研究古典建築和偉大藝術品的年輕藝術家有著不可抗拒的吸引力。卡拉瓦喬最初在其他藝術家的工作坊專門從事靜物畫,後來在街上出售半身人物畫(如《被蜥蜴咬傷的男孩》)。在那個時代,靜物畫被認為不如人物畫,但卡拉瓦喬將描繪水果和花朵的畫作提升到了新高度,宣稱繪畫物體需要與繪畫人物一樣多的藝術性。

三年後,他的好運降臨了!著名的紅衣主教弗朗西斯科·德爾·蒙特(Francesco del Monte)特別賞賜這位年輕畫家的才華,並將卡拉瓦喬帶進他的人脈圈,而他也不負所託創作出引人注目的創新畫風,以至於他幾乎一夜之間成為名人。

卡拉瓦喬作畫速度很快,他作畫前很少進行素描或構圖研究,幾乎不需要任何準備就直接在畫布上作畫,如果成果不如他意,他就直接在畫布上重新畫上新作品,這與古典主義畫家遵循嚴謹的作畫傳統截然不同,儘管這種做法備受爭議,但他極具吸引力和創新性的畫作很快就說服了大眾。

卡拉瓦喬喜歡工作,但更喜歡玩耍。因為畫畫速度飛快,根據傳記作者的說法:「經過兩週的工作,他會大搖大擺地遊蕩一兩個月,身邊帶著劍,僕人跟著他,從一個球場到下一個球場,隨時準備好參加一場(網球)比賽。」(攜帶劍是非法行為)

卡拉瓦喬是典型的反社會人格,他曾多次被捕,原因五花八門,包括割破對手的斗篷、向服務員扔一盤洋薊、毆打警衛受傷等脫序的超派行徑。卡拉瓦喬沒有要悔過的意思,直到終於鑄成大錯──1606年,35歲的卡拉瓦喬與一位年輕人爭吵,可能是為了女人,又或是一場網球比賽,這場口角迅速演變成暴力衝突,卡拉瓦喬用劍刺傷了對手,造成對手因傷勢過重而死亡。

卡拉瓦喬遭到審判,他不願意接受處罰,而選擇被驅離出羅馬,因為他有自信很快就會獲得赦免。(畢竟紅衣主教非常賞賜他的才華) 被流放的卡拉瓦喬先後去了義大利的那不勒斯、馬耳他島、西西里島,依然故我到處惹事生非,一下鬥毆被毀容,一下被捕入獄。

卡拉瓦喬的朋友們好不容易為他向教宗請求赦免(他居然有朋友?),他在準備回鄉前,卻因為瘧疾而發燒,最後在孤獨中去世,至今沒有人知道他的屍骨埋葬處,真的是有夠傳奇的一生。

《卡拉瓦喬肖像畫》(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Ottavio Leoni(1578-1630), 1621年

奇美博物館藝術展覽


▼林布蘭《63歲自畫像》

17世紀北方國家多以新教為主,中產階級興起,藝術風氣從宗教藝術轉向世俗生活,中產階級有錢訂製畫作,因此更多的是肖像畫、風景畫和日常生活畫。本展的代表畫家作品是林布蘭《63歲自畫像》。

林布蘭一生留下百多幅自畫像,是歷史上畫過最多自畫像的藝術家。《63歲自畫像》是他1669年去世前幾個月創作的三幅自畫像之一。

《63歲自畫像》(Self Portrait at the Age of 63), 林布蘭(Rembrandt, 1606-1669), 油彩畫布, 1669年

◆畫作介紹:

林布蘭全神貫注於描繪他衰老面容的膚色和紋理──昏暗的背景中,袍子和毛領的紋理粗略、交疊的雙手模糊不清,光束從上而下照亮他的額頭和鼻尖,落在他斑駁凹陷的側臉,以及嘴唇旁的一簇鬍鬚。

他不僅用光影效果強調他的面容,這裡的油彩厚度也更厚(厚到像在3D建模皮膚),額頭老人斑是凝固的油漆斑點、右眼下方下垂的褶皺是用刷子旋轉而成──我們正看著一個生命走到盡頭的老人雙眼。

後來許多作家和藝術家,將這幅畫與其他晚期自畫像視為畫家自我審視的過程,他們說林布蘭接受了死亡(他晚年又窮又病,可能自知死期不遠),因而誠實面對自己。有人在他眼中看到了疲倦和無奈、有人看到了接納的苦澀微笑。

但真是如此嗎?為何林布蘭直到晚年仍如此頻繁地畫自己呢?當他看著鏡子時,他在想什麼呢?

在十七世紀,人們自我檢視的思考邏輯與我們現在不同,尤其這位長年以自己為臨摹對象的林布蘭,其動機可能更為直接──他把自己當成模特兒,就能隨心所欲研究不同年齡層的面部紋理,更實驗性的使用油畫、素描和版畫等不同媒材,轉換不同的流派與風格來描繪各階段的皮膚,或許直到死前,他仍繼續精進自己的繪畫技術,因此他的神情可能不是存在主義的焦慮,而是一位致力於藝術挑戰的畫家神情。

他如同自傳般貫穿生命各時期的自畫像出於不同原因而畫,也許是練習不同的表達方式、嘗試光影效果,以及出售給富有的贊助人和收藏家,但中間展現了他的人生起伏和對自我形象的深入探索。

畫家介紹:林布蘭

被稱為荷蘭歷史上最偉大畫家的林布蘭,一生留下六百多幅油畫、三百多幅蝕版畫、兩千多幅素描,以及一百多幅自畫像。

林布蘭出生的年代正值17世紀荷蘭的黃金時代,荷蘭是歐洲最早的資本主義國家,貿易、科學和藝術全面蓬勃發展。不同尋常的是,林布蘭沒有遵循年輕畫家的學習之旅,前往義大利學習正統藝術;相反地,他覺得從祖國的藝術即可學習到他所需的一切,因此他在18歲時遷居到當時的繁華中心阿姆斯特丹,跟隨當地名師-賴斯特曼學習繪畫。後來,林布蘭回到家鄉萊頓,和朋友合開工作室,並開始獲得貴族和富商的委託,為他的藝術事業奠定基礎。

當時的荷蘭歷經宗教改革,新教徒主導宗教信仰,禁止在教堂中展示大型宗教畫,畫家們為了生計,不得不轉向製作與宗教無關的肖像畫,幸好當時開放且繁榮的社會風氣,使社會各階層都迷戀上了肖像畫,希望透過畫家的技巧保存他們完美的形象,傳承給後代。

林布蘭雖然不曾去義大利深造,但他受到去義大利留學的工作夥伴和同時代藝術家影響,開始嘗試卡拉瓦喬式打光效果和戲劇張力,在1630 年代以後的作品深受卡拉瓦喬影響(卡神已死20年) ,他的繪畫特色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

首先,他巧妙運用光影對比捕捉光線和陰影,賦予作品生動的立體感。

但這不是他成為大師的唯一原因,他的傑出之處在於,透過深入的洞察力,用極寫實的手法,毫不掩飾地展現時間在人物身上留下的痕跡(白話文就是大師不會美圖修修,魚尾紋法令紋直接畫出來),呈現人物真實內在的特質。這種畫法很吃買主的審美觀,喜歡他的人覺得他畫出靈魂深處,不喜歡他的人覺得他過於寫實沒有美感。

荷蘭的黃金時代不久,1650年代遭受嚴重的經濟蕭條,站穩地位且荷包賺滿滿的林布蘭向來揮霍過日子,此時的他也面臨破產,大量畫作和物品都以微薄的價格出售。只能說年少成名,前半生榮華富貴,後半生窮苦潦倒,而他的繪畫風格不再受荷蘭人的品味青睞。他大起大落的人生最後在貧病中去世,死後葬在一個無名墓地中,令人不勝唏噓!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林布蘭
林布蘭各時期的自畫像

奇美博物館藝術展覽


▼普桑《酒神的養育》

展區二的主題主要是巴洛克繪畫,但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畫作有位古典主義畫家混入其中,他是很重要的法國藝術家普桑,就像荷蘭人以林布蘭為榮耀,法國人則以普桑為傲(可惜普桑並沒有特別喜歡祖國法國,反倒更喜歡待在義大利),他在盛大華麗的藝術風格中走出自己的路~

《酒神的養育》(The Nurture of Bacchus), 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 油彩畫布, 約1628年

畫作介紹:

畫中的嫩嬰是未成年的葡萄酒神──希臘神話的戴奧尼索斯aka羅馬神話的巴克斯。小寶寶正接過半人半獸的薩提爾的一碗飲料簌簌簌喝著,抱歉那不是牛奶,人家酒神喝的可是葡萄汁!酒神通常被描繪為醉酒的成年男子,因此這畫面應是取材於古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

酒神是神王宙斯的私生子,尚未出生就被天后赫拉欺負,導致宙斯必須把剛出生的他藏匿起來。這則故事中,酒神的姑姑伊諾(Ino, 身穿藍衣的女子)正在照看他,她的丈夫阿塔馬斯(Athamas)可能是抱着酒神的那位男子,另外兩個相擁的小寶寶可能是他倆的兒子。這個故事有一個悲慘結局:天后為了懲罰照顧酒神的姑姑和姑丈,於是下咒使姑姑發瘋,並逼姑丈殺害其中一個兒子。普桑可能以畫中的烏雲和山羊暗示這個悲傷故事,因為吃了葡萄的山羊被用來祭祀。

▶關於酒神的生平故事,可延伸閱讀【酒神戴奧尼索斯: 快樂又瘋癲的成神之路】

畫家介紹:普桑

尼古拉·普桑(Nicolas Poussin,1594-1665) 出生於17世紀法國。

17世紀歐洲正值巴洛克藝術發展巔峰,同時代的代表藝術家,例如:法蘭德斯的魯本斯、荷蘭的維梅爾和林布蘭,西班牙的委拉斯蓋茲、英國的范·戴克、義大利的貝尼尼和卡拉瓦喬、法國的喬治·德·拉·圖爾等,他們畫作的人物生動、色彩明快,強調光影變化,展現滿滿的戲劇張力。

相較之下,普桑與同期巴洛克畫家不同,他對古希臘羅馬時代的古典文化有著高度認同,40歲移居義大利羅馬定居時,對義大利文藝復興時間畫作產生強烈興趣,專注於研究文藝復興時間繪畫,因此屬於古典主義畫派,成為17世紀古典主義繪畫的奠基人。

普桑著迷於繪畫傳遞出的古典優美氣質(偶像是文藝復興三傑之一的拉斐爾),構圖強調和諧典雅,物件配置經過審慎考量,常以柔美色調表現神界的空靈(沒有巴洛克藝術的誇張打光技法),作品流露出唯美且節制的古典風格。(我們現在看可能覺得有點平淡,但在當時一大票抓馬風格的藝術中,普桑作品讓人感到平靜)

普桑雖然在羅馬發展他的繪畫事業,但名氣卻在法王路易十四的宮廷大大有名,並受到法國人民廣大歡迎,在當時被稱為法國最偉大畫家。1665年普桑過世,法國繪畫界為推崇他研究文藝復興繪畫的貢獻,出現以他為名的「普桑主義」派別,主張素描比顏色還重要;與之相反,則是推崇魯本斯的「魯本斯派」,認為色彩比素描重要。

《自畫像》(Self-portrait), 普桑(Nicolas Poussin, 1594-1665), 1650年, 法國羅浮宮( Louvre Museum)

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


不知不覺寫太多,我們下篇繼續前進▶【從拉斐爾到梵谷:英國國家藝廊珍藏展(下)】展區三: 壯遊風潮 & 展區四: 印象派繪畫

▶【Podcast-拉斐爾到梵谷特展】點開聽線上導覽

▶【Blog-從拉斐爾到梵谷特展】圖文版導覽帶你逛展!

▶【IG-乖,你聽畫】追蹤藝聞趣事

謝謝您的喜歡,歡迎分享!

相關文章

歡迎您留下寶貴意見,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