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上)】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線上導覽帶你逛展 (故宮博物院|展覽至2025/10/12結束)

by 葵花子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大都會博物館首次來台辦展「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精選81件作品,範圍從印象派後印象派早期現代主義,帶領觀眾飽覽近代西方藝術發展。

本篇詳細介紹參觀重點,搭配Podcast聽導覽,帶你逛展看重點+賞畫看亮點!

【Podcast-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聆聽導覽

【IG-乖,你聽畫】追蹤藝聞趣事

※溫馨提醒~近期發現他站複製我部落格文章,引用請註明出處。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展覽資訊

展覽日期:2025/6/14-10/12|9:00-17:00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展覽館1樓特展廳

線上購票:500元

▶購票連結:KLOOK  ▶購票連結:kkday

不知為何我在看板前的所有表情都好嚴肅XDDD

大都會博物館展覽

■館方介紹-美國大都會博物館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縮寫The Met)成立構想,最早追溯至1866年法國巴黎,當時一群旅歐的美國藝術家、外交官和知識分子,受到歐陸興建公共博物館的影響,也有志在美國建立一座國家級藝術博物館,為美國人民提供藝術教育。

提出這個想法的律師約翰·傑伊(John Jay)從法國返回美國後,召集了民間領袖、商人、藝術家、藝品收藏家和慈善家,共同推動這項事業,終於在1870年正式成立大都會博物館。

隨著藏品數量與參觀人數持續攀升,博物館於1880年搬遷至紐約第五大道現址,館舍也經歷多次擴建,成為博物館群巨艦。如今每年吸引逾五百萬全球遊客,與法國羅浮宮、英國大英博物館並列為「世界三大博物館」。

博物館多有創舉,例如在1908年推出販賣店,成為全球第一間販售週邊商品的博物館(聽說很好買)。此外,每年五月第一週定期舉辦的大都會慈善募款晚會(Met Gala,又稱「時尚奧斯卡」),更是全球時尚媒體鎂光燈焦點。

▶葵花子介紹【出發前必看!大都會博物館5項參觀指南】

大都會展覽

■展覽部門-羅伯特·雷曼收藏

大都會博物館館藏逾200萬件作品,涵蓋五千年人類文明與藝術精華,分布在17個策展部門,堪稱百科全書式收藏。

不知道你有沒有注意到這次的展覽小標:「羅伯特·雷曼收藏」呢?

其實這次展覽的多數展件,正來自博物館其中一個策展部門「羅伯特·雷曼翼(The Robert Lehman Wing)」的珍貴藏品。

羅伯特·雷曼(Robert Lehman,1891-1969)是美國最傑出的私人藝術收藏家之一。

但他究竟有何本領,讓大都會博物館特別為他設立展廳呢?

簡單來說,就是他很有錢,收藏並捐贈給博物館的藝術品,多到必須開館紀念他!

說起「雷曼」這個姓氏,大家應該不陌生(尤其是葵花子和葵花爸媽那代)──2008年「雷曼兄弟控股公司」宣布破產,引爆自1929年經濟大蕭條以來最嚴重的世界經濟危機──這間公司的共同創始人之一就是這位「羅伯特·雷曼」。

羅伯特是知名銀行家,父母本就是企業家兼藝術收藏家,從小耳濡目染培養對藝術收藏的品味和興趣(真是好野人才有的興趣~)。羅伯特繼承父母+本人收藏的藝品文物,涵蓋文藝復興至20世紀時期,包括繪畫、素描、雕塑、玻璃製品、紡織品、古董畫框、陶器、琺瑯彩繪以及珍貴的珠寶首飾等。

羅伯特本人熱愛歐洲古典藝術,收藏約750幅古典大師的素描+300幅畫作、文藝復興時期的陶器、威尼斯玻璃和古董畫框等都是精選之作,展現其淵博學識、敏銳的鑑賞能力,以及嫻熟的藝術市場交易技巧。

1940年代晚期是羅伯特收藏生涯的重要轉捩點,他逐漸被法國印象派、後印象派、現代主義風格吸引,開始收藏梵谷、竇加、高更、秀拉和馬蒂斯的作品。

羅伯特長期捐贈收藏品給大都會博物館館,因而被選為董事會成員、副館長、董事會主席等博物館要職。他辭世後,其基金會將近3000件藏品遺贈給大都會博物館,但條件必須作為「私人收藏」展出,傳遞理念:「重要的私人藝術品不應僅限於個人欣賞,而應為廣大公眾提供某種途徑來欣賞它們。

羅伯特過世六年後,以他命名的新建展廳「羅伯特·雷曼翼」向公眾開放,展間設計重現雷曼家族住宅,營造出私人室內氛圍,再次突顯他希冀私人收藏具備公共價值的文化責任感──私人擁有,但應該超越單純的私人享受

羅伯特·雷曼翼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展覽主題-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聚焦印象派後印象派早期現代主義作品。印象派源自1860年代法國,讓我們先了解一下藝術風格的發展背景:

法國藝術風格-從學院派到印象派

19世紀歐洲繪畫大主流是「學院派古典風格」,尤指法國美術學院主導的藝術風格與教學體系。學院派重視宏大歷史主題(較輕視風景或庶民題材)、強調傳統繪畫技巧(重視解剖學/透視/明暗對比)精緻細節的繪畫技法(畫風細膩、筆觸隱蔽,講求看不到筆觸的無痕表面),這當時被視為「高等藝術」的標準。

法國官方舉辦的「沙龍展 (Salon)」是當時畫家出人頭地的唯一舞台,但沙龍展偏好學院派風格,從學院派最強代表:安格爾(Jean Auguste Dominique Ingres,1780-1857,代表作《大宮女》和《伊底帕斯和斯芬克斯》)、德拉克羅瓦(Eugène Delacroix,1798-1863,代表作《自由引導人民》)、布格羅(William Adolphe Bouguereau,1825-1905,代表作《年輕的酒神》和《維納斯的誕生》),大概就知道當時的主流美感了!

看圖比較快~「學院派古典繪畫風格」是長這樣

畫家需經過嚴格審查才能獲選參加沙龍展,但在1863年舉辦的沙龍展,退件率居然高達2/3──寫實主義的馬奈和庫爾貝、印象派大家長的畢沙羅等人,都是此波退件名單

在眾多抗議聲浪下,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破天荒下令舉辦「落選者沙龍」(通稱loser大聯盟),讓這群被拒畫家得以展出畫作,使藝術家第一次擁有與官方對抗的「另類平台」,為日後自主聯展開了先例。

失敗者聯盟-印象派的發展背景

年輕畫家逐漸厭倦學一群無法或不願參加院派推崇的歷史題材和寫實風格,轉而關注生活感受。

1874年,沙龍展的年輕藝術家,自行舉辦第一屆「無名藝術家、畫家、雕塑家、版畫家聯合展覽會(通稱印象派首次聯展)。莫內展出一幅作品《印象.日出》,因過於模糊的畫風,被當時評論家嘲諷為「未完成的印象」。沒想到~這戲謔名稱卻意外促使「印象派(法語: Impressionnisme)」一詞誕生。

學院派推崇的一切,幾乎成為印象派的主攻方向──學院派要求精工慢描的寫實,印象派就以短促筆觸描繪光影的瞬間感受;學院派重視古典歷史,印象派就走出戶外,重現風景與生活。

★不要說印象派很反骨,他們反得有理啊!

印象派的出現完全回應了社會變遷:工業革命催生現代都市與生活(現代生活如此fancy,誰想追求老扣扣歷史主題?)、中產階級崛起(肖像畫不再是貴族特權!)、攝影問世挑戰繪畫的再現功能(你畫得能比照片更逼真嗎?)、顏料軟管的發明+鐵路交通的疏通讓畫家到處走透透──他們捕捉真實光景,直接表現肉眼所見的「印象」,不再追求細節,改而重視氛圍。(大自然光影如此美好,應該要捨棄巴洛克打光了吧!)

儘管印象派初期飽受各方批評,但(那些堅持得夠久的)畫家最終改變人們對藝術的認知與欣賞方式,間接孕育20世紀百花齊放的現代藝術流派,是傳統藝術走向現代藝術的重要轉折與起點。

★但話說印象派的「創新idea」從哪來?

這就不得不提到英國浪漫主義的透納(J.M.W. Turner,1775-1851)。早印象派半世紀出現的透納,以「光與氣氛」作為繪畫主角,擅長描繪風暴、大海、光影變化,充滿動感與模糊感的畫面幾近抽象,因而被稱為「光之畫家」。

莫內觀看透納作品後深受感動,因此《雨、蒸氣與速度》被視為印象派先聲,進而影響印象派的繪畫基礎。

《雨、蒸氣與速度》(Rain, Steam and Speed),透納,1844,英國國家藝廊
近期剛好舉辦英國泰德美術館典藏特展【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機會難得請把握!

 

印象派影響-現代主義的發展背景

印象派突破了學院派,後繼藝術家們持續突破再突破,形成「現代主義藝術」。

現代主義藝術不是單一畫派,而是興起於19世紀末至20世紀中期,各種風格的總稱,最直接繼承印象派的便是「後印象派(Post-Impressionism)、「新印象派(Neo-Impressionism)

後印象派繼承印象派對光影與色彩的關注,卻不滿足於捕捉瞬間印象,改而追求個人表現、主觀情感、形式創新。代表人物包括:塞尚(解構物體形象而奠基立體派,啟發了畢卡索)、梵谷(灌注強烈情緒的筆觸與色彩,催生表現主義)、高更(不認同印象派表現肉眼所見的「印象」,注入更多個人思考,影響野獸派與象徵主義)

新印象派則主打點描法(Pointillism),根據光學與色彩理論組成畫面,把印象派的「感性捕捉」轉變為「科學構築」。代表人物包括:秀拉、西涅克。

總而言之,由印象派延伸的現代主義眾多,代表人物包括:野獸派的馬諦斯、立體主義的畢卡索、抽象藝術先驅的康丁斯基、超現實主義的達利與馬格利特,以及達達主義的杜象等人可謂百花齊放!

大都會博物館展覽

■策展規畫-五大展區

【從印象派到現代主義─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展品大多來自羅伯特•雷曼收藏,展出共81件作品,策展打破以「時序」、「畫派」的分類方式,將展區分為五大主題:(1)身體姿態、(2)肖像與人物、(3)徜徉自然、(4)從城市到鄉村、(5)水岸風光,呈現藝術家對這些主題的多元詮釋與演變。

故宮展覽

▼展區介紹1-身體姿態

梳理1860年代起,不同藝術家對人體的詮釋,以及說明鉛筆&顏料等不同媒材與技法對裸體描繪的特殊性。
▶葵花子介紹【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下):塞尚富二代、高更家暴男、馬諦斯一點都不野獸!】

©葵花子製圖

故宮展覽

▼主題展區2-肖像與人物

18世紀工業革命帶動社會階層與城市面貌的改變,「肖像畫」成為新崛起的中產階級展現財力與地位之物。藝術家賦予肖像畫更風格化的表現,人物不是乖乖坐著擺拍,改為呈現現代生活的社交互動(例如臥房的少女、咖啡廳的紳士),模糊了肖像畫與風俗畫之界限。

▶葵花子介紹【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下):白甜美的考特、萬人迷雷諾瓦、超現實的達利難得仿作】

©葵花子製圖

故宮展覽

▼主題展區3-徜徉自然

此區闡述法國風景如何啟發藝術家,將自己獨特的視角和個人風格帶入畫作。

▶葵花子介紹【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下):有需要看到梵谷就高潮嗎?】

©葵花子製圖

故宮展覽

▼主題展區4-從城市到鄉村

19~20世紀藝術家探索法國各地人們與環境的生活互動,無論是巴黎城市、鄉村小鎮、度假勝地,藝術家均以現代眼光與創新技巧,詮釋所處地方的景觀與人群。

▶葵花子介紹【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下):印象派喬王畢沙羅!大碗島是不可說的應召所?】

©葵花子製圖

故宮展覽

▼主題展區5-水岸風光

顏料軟管的發明,便於藝術家攜帶畫具前往外地寫生;工業化帶動鐵路運輸,人們開始前往海灘、漁村、港口等地,皆可看到不同藝術家帶來的畫作紀錄。

©葵花子製圖

故宮展覽

▼亮點主題-女性藝術家

印象派只有男性畫家?當然不是!展覽展出印象派女性畫家作品,展現西方現代藝術發展過程,女性藝術家逐漸嶄露頭角,以獨特視角與風格開拓藝術表現的新面向。

▶葵花子介紹【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下):印象派男畫家迷戀的純慾派瓦拉東!印象派的最大美國推手卡薩特!】

©葵花子製圖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展覽

■參觀心得-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參觀展覽的欣賞角度很多元,可以從畫技/構圖/流派析析畫作的美感,但葵花子更鼓勵大家從印象派的時代背景+藝術家生平(很多人設大翻車)切入作品,尤其印象派之後的現當代藝術家,不再關注古典主義的神話和宗教,改為聚焦他們對於當下生活的深層感受和哲學思想,更能反應藝術的使命,以及人與社會的連結,從而讓我們對歷史、藝術、文化有深刻的體悟。

【Podcast-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聆聽導覽

【IG-乖,你聽畫】追蹤藝聞趣事

 

■藝術展覽資訊

若你對展覽有興趣,歡迎使用文章的KKday、Klook購票連結,葵花子可以獲得你的小小鼓勵,當然你絕不會被貴到!(若找到更便宜的票請忽略本行 #自己餐費自己賺 #感恩感恩)

【美國大都會博物館名作展】

展覽日期:2025/6/14-10/12|9:00-17:00

展覽地點:國立故宮博物院|第二展覽館1樓特展廳

線上購票:500元

▶購票連結:KLOOK▶購票連結:kkday

【威廉透納特展:崇高的迴響】

展覽日期:2025/6/27-10/12

展覽地點:中正紀念堂

線上購票:400元

▶購票連結:KLOOK  ▶購票連結:kkday

故宮展覽


全台展覽活動最新資訊

※溫馨提醒:歡迎分享葵花子辛苦整理的每用展訊,但請註明網站來源,謝謝您尊重智慧財產權!

【大台北博物館】10間大台北特色博物館, 北北基一日博物館之旅!

【全台親子展覽懶人包】

【全台音樂節/音樂祭清單】

【桃園展覽懶人包 】

【台中展覽懶人包】 

【嘉義展覽懶人包】

【台南展覽懶人包】 

【高雄展覽懶人包】

謝謝您的喜歡,歡迎分享!

相關文章

歡迎您留下寶貴意見,謝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