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想事成」是句美好祝福,但光是心想,真的能事成嗎? 近年來,大批大批心靈勵志書提出「吸引力法則」,告訴人們利用情緒與感覺影響想法,透過不同的實踐方式讓想法自行實現,達成「心想事成」的目標。
希臘羅馬神話中,有位男子比馬龍 ( Pygmalion,或譯作畢馬龍 or 皮格馬利翁),就是最知名「心想事成」成功案例,因此被廣泛運用於教育學和社會學( 比馬龍效應 ),乃至於精神醫學和心理學( 雕像癖 )。
比馬龍的故事主要來自兩個版本,一是古希臘學者的《書庫》,另一是羅馬詩人奧維德的《變形記》,兩則故事細節稍有出入,葵花子個人呷意後者版本,所以本篇採用《變形記》。
【IG-乖,你聽畫】追蹤藝聞趣事
【乖,你聽畫1+2集】新書好評上市
目錄
■ 比馬龍的故事-葵花子說故事
地中海島國賽普勒斯,有位年輕英俊的雕刻家名叫比馬龍。比馬龍見到當地(八大行業)婦女諸多不檢點的行徑,連帶厭惡世上所有女人(aka厭女症患者),他決定發揮他的藝術才能,誓言要雕塑出最完美的少女雕像,讓世人見證女子應有的美麗典範。
比馬龍精心挑選一塊質地上好的雪白象牙,不分晝夜真心誠意雕塑少女雕像。在雕塑的過程中,比馬龍漸漸迷於自己的藝術創作,等他終於完成心目中少女的理想形象時,他竟然無可救藥深深愛上那尊雕像。
這裡所說的「愛」,不只是藝術家對創作的熱愛,更是男人對女人的戀愛。比馬龍親手雕塑的少女雕像之精緻,是任何世間女子都無法與之相比的,他熱切盯著雕像、撫摸她細膩的臉龐,居然忍不住親吻她迷人的雙唇;他為雕像套上華美的衣袍、妝點奢侈的珠寶,奉獻各種少女會喜歡的禮物(例如香奈兒N5香水、愛瑪仕絲巾抱歉這是我想要的禮物);甚至將雕像抱到床榻,為她墊著軟暖的枕頭、蓋上舒適的被子,和她同床共臥(不知還幹了什麼兒童不宜的事)。
比馬龍將雕像視如真人,幻想雕像會熱情感謝他所做的一切,但冷冰冰的雕像當然毫應反應。最後,比馬龍放棄了,失望承認自己愛上是個沒有生命的物品。
隨著維納斯節到來,整個賽普勒斯島都在狂歡慶祝,每位戀人都獻上供品向愛與美之神維納斯祈求愛情(一個求月老的概念)。比馬龍也送上供品祈禱,但他不敢奢求太多,只求維納斯女神幫他找到長相和雕像相似的少女。
作為性尺度無極限的愛與美神,維納斯當然知道比馬龍的真實願望,維納斯見他如此誠心又執著的禱告,於是便讓比馬龍面前的祭火噴焰三次(發爐啦!)。比馬龍感受到維納斯顯靈,急忙衝回家去看他一手打造的少女雕像。
精緻雪白的少女雕像仍舊站在座臺上,比馬龍伸手觸碰她的手臂,撫摸她的肩膀,隨著雙手的游移,他驚訝的發現,原本冷硬的象牙慢慢如蠟般軟化,變成有溫度有熱氣的軀體。最後,比馬龍輕輕親吻雕像的唇,感受那變得柔軟的雙唇和呼吸的熱氣,他將少女緊緊擁入懷中,感受到少女跳動的脈搏,這正是維納斯女神回應比馬龍的真實心願──讓雕像變成真正的女人。
心想事成的比馬龍緊抱他夢寐以求的少女,少女也害羞的微笑看著他。之後,維納斯女神親自參加他們的婚禮並獻上祝福,兩人還生下一位女兒,命名為帕福斯(Paphos)。
賽普勒斯島的一座城市便以他們的女兒帕福斯命名,據說帕福斯城海邊有塊著名的「愛神岩」,傳說是維納斯從海洋誕生後第一次上岸的地方,因此成為世界聞名的旅遊勝地。 ▶延伸閱讀【美與愛的性慾女神: 維納斯的誕生祕辛(上篇)】
畢馬龍效應
■ 比馬龍的故事-經典藝術名畫
現存的古代文獻中並未提到少女雕像的名字,法國哲學家盧梭(Jean-Jacques Rousseau)在1762年的抒情詩《比馬龍》,以加拉蒂亞( Galatea,意為沉睡中的愛人) 作為少女雕像的名字,並廣為流傳至今。
「比馬龍和加拉蒂亞」是19世紀受歡迎的藝文主題,掌握以下關鍵元素,就能辨識此主題:
▶4個關鍵線索:
(1) 女性裸體雕像=加拉蒂亞
(2) 與雕像互動的男子=比馬龍 (擁抱、觸摸、親吻、跪拜等)
(3) 配角人物:維納斯女神、小愛神邱比特(不一定有)
(4) 畫面場景:藝術工坊
▼比馬龍故事最知名的畫作,當屬19世紀中後期的法國古典主義畫家傑洛姆,傑洛姆喜愛比馬龍題材,為此畫了多幅畫作。
比馬龍在工坊親吻加拉蒂亞,加拉蒂亞下半身還是象牙,但上半身已逐漸注入血色。小愛神邱比特射出他的金箭,讓有情人終成眷屬。
▼高費爾的畫面細節豐富精緻,特別值得注意的是,美神維納斯手捻一隻「蝴蝶」。蝴蝶在希臘活馬神話主題的畫作中代表「靈魂」,故此處意為美神將靈魂注入少女雕像使其成為真人。究其原因,古希臘人認為肉體是靈魂的累贅,肉體的死亡可使靈魂自由,就好比脫胎於毛蟲的蝴蝶,能夠自由展翅飛翔,最有代表性的例子當屬邱比特的愛人「賽姬」。▶延伸閱讀【賽姬經典藝術-脫胎成仙的小蝴蝶】
▼ 更多畫作欣賞~
皮格馬利翁效應
■ 比馬龍的文化延伸-比馬龍效應
比馬龍的神話故事借用到人類行為研究上,被賦予2種差異極大的意義。
精神科:比馬龍症 Pygmalionism
精神科和心理學上有一專有名詞「戀雕像癖 ( agalmatophilia,又譯作戀人形癖)」,意指對雕像、人偶、人體模型或其他具體擬人物品(充氣性愛娃娃)產生情欲。新聞報導偶有所聞,像是日本公務員花費200萬日元迎娶虛擬歌手初音未來(但被迫離婚=_=)、香港男子迎娶動漫女主角明日香人形娃娃(前陣子宣布生寶寶==_==)、哈薩克健身教練與充氣娃娃公然拍拖(最近新聞兩人已離婚,可惡我都看了些什麼!?)
比馬龍面對現實與理想女性特質的差異鴻溝,長期下來心灰意冷,導致將性欲對象改投向成自己創造的雕像,稱為「比馬龍症( Pygmalionism,又譯作偶像姦)」即屬於戀雕像癖的一種分類,專指愛上自己創造的擬人物品的情結。
教育學:比馬龍效應 Pygmalion Effect
比馬龍除了有顛覆三觀的戀雕像癖外,還衍生出另一專有名詞比馬龍效應 ( Pygmalion Effect ),可運用於社會學、心理學,特別在教育學中最常出現,簡單來說,是指人 (通常是指孩童或學生) 在被賦予更高期望以後,他們會表現更好的一種現象;相反的,當人被給予負面評價,他們可能會自暴自棄無法完成目標。
正如同故事中的比馬龍對少女雕像懷抱強烈願望,而雕像最終如他所願變成真人。比馬龍效應也是「自我應驗預言」(self-fulfilling prophecy)的過程,意即內心常帶著負面期望(我可能做不到這太難了還是放棄吧)的人們將容易失敗,而內心常帶著正面期望(我有自信可以完成就算很難也可以辦到加油)的人們較容易成功。
【Podcast-EP24美夢成真的吸引力法則】線上聽葵花子講故事,效(笑)果更佳~
【IG-乖,你聽畫】補充藝聞趣事,小乖乖快追蹤!
【乖,你聽畫1+2集】新書好評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