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國際婦女節」是為了紀念女性在各領域做出的重要貢獻!那~藝術史有「偉大的女性藝術家」嗎?當然有!(←什麼失禮問題!)事實上,女性藝術家一直都在,只是礙於「女子無才便是德」傳統觀念束縛,以及西方藝術學院制度的限制等因素,她們的故事常被忽略,最後掩沒在歷史洪流。
本篇介紹五位女性藝術家,她們的人生充滿挑戰、勇氣與靈感,就讓我們一起認識她們的故事與名畫吧~
▶【Podcast-婦女節特輯】點開線上聽
▶【IG-乖,你聽畫】追蹤藝聞趣事
目錄
17世紀巴洛克藝術–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
#關鍵詞:女性復仇、MeToo運動代表人
阿特蜜希雅•真蒂萊希(Artemisia Gentileschi, 1593–1653)是史上首位獲准加入佛羅倫斯美術學院的女性畫家,獲得藝術大金主「美第奇家族」贊助支持,並獲得英格蘭查理一世的皇室佣金,在當時是極有影響力的國際畫家。
真蒂萊希擅長描繪〈聖經》與神話故事的女性,作品風格充滿戲劇張力,但她過世之後,其作品就因高超的繪畫技巧,被誤認為是巴洛克開山祖卡拉瓦喬的作品,長期被掩埋在大師光環底下──畢竟誰都沒想過,17世紀的歐洲竟然曾經出現一位能與男畫家相抗衡的女畫家啊!(對於真蒂萊希來說,真不知該說是不幸還是稱讚耶!)

〈作為繪畫寓言的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the Allegory of Painting), 1638-1639年, 英國皇家收藏(Royal Collection)
女性藝術家的故事
真蒂萊希: 女性的復仇
她的代表作〈友弟德斬殺敵將荷羅芬尼斯〉描繪猶太女英雄友弟德,正在斬殺敵人:亞述將軍荷羅芬尼斯的場景。
整幅畫作血腥暴力。然而,最令人毛骨悚然的還是友弟德和女僕的表情,她們沒有初次殺人的猶豫和害怕,下手快狠準就像受過專業暗殺訓練的女殺手,讓人見識到女性力量的終極展現!
〈友弟德斬殺敵將荷羅芬尼斯〉之所以留名,不只是畫面的視覺衝擊,更與她在創作這幅畫時,同時進行的「性侵訴訟案」有關──真蒂萊希17歲時,被藝術家教玷汙了童貞和名譽,她的父親將家教一狀告上法庭。
這件訴訟案轟動了全羅馬,古代對於名節受辱的女性並不友善,而家教在訴訟案期間,仍持續毀謗阿特蜜希雅的名聲。面對大眾無情的嘲諷,真蒂萊希勇敢選擇站上法庭,接受不人道的審判過程。
在長達一年的審理期間,她努力提起畫筆,將所有的憤怒轉化為創作力量──〈友弟德斬殺敵將荷羅芬尼斯〉就是在這樣的時空背景下創作出來的。最終,因為她的堅持到底,家教被判有罪。(But家教後台很硬,也沒真正受到懲罰…怒…)
這起西洋藝術史著名的性侵案件,深深影響真蒂萊希一輩子的創作主題,她創作大量女性受害者和女英雄的繪畫,主題環繞「女性的復仇」,畫作因而帶有強烈的情緒感染力,簡直就是為受壓迫女性發聲的視覺宣言!
真蒂萊希被後世譽為「女性藝術先驅」,她的人生經歷被視為「女權主義英雄」,她公開指控性侵加害者的勇敢行為,高度契合#MeToo運動的核心精神,因此被視為#MeToo運動的歷史代表人物之一。
▶延伸閱讀葵花子介紹【真蒂萊希|用畫筆殺死可惡渣男的復仇之路】
▶線上收聽Podcat【 S2EP16友弟德的美人計】

女藝術家
18世紀新古典藝術–安潔莉卡•考夫曼
#關鍵詞:突破男性主導的傳統繪畫制度、皇家藝術學院創始人
安潔莉卡・考夫曼(Angelica Kauffman, 1741-1807)是18世紀新古典主義的瑞士裔英國畫家,外表如同美麗天使,骨子卻是衝撞傳統體制的女漢子,她的一生就是突破再突破,突破藝術界設下的性別高牆,而且重點是,人家的突破手段優雅,使她在當世人心中留下她無所不能的完美女神形象。
考夫曼出生於藝術家庭,從小便展現繪畫與音樂的雙重才華,被譽為天才少女。當她面臨職業選擇時,她卻選擇了男性主導的「職業畫家」。(你看~她的才華甚至能讓她自由選擇未來的職業發展方向,而不是進入家庭相夫教子)
考夫曼以傑出的肖像畫聞名,訂單多到讓她發明流水線生產模式,高效率作業模式使她廣泛建立人氣和名聲,也累積到用不完的大量財富,因此有底氣繼續突破框架,挑戰男性專屬的「歷史畫」。

〈安潔莉卡・考夫曼自畫像〉(Self-Portrait as the Allegory of Painting), 考夫曼, 1770-1775年, 英國倫敦國家肖像館(National Portrait Gallery)

女畫家的故事
考夫曼: 皇家藝術學院創始人
古典繪畫體系中,描繪神話、聖經和歷史的歷史畫被認為是男性畫家獨占的專門領域(因為學院不讓女性參加解剖和臨摹裸體模特兒的課程),女性畫家最多就是肖像畫和靜物畫。
然而,考夫曼努力自學人體結構,果然成功挑戰歷史畫領域。據說她畫完一幅歷史畫,畫作上的美人就會迅速被複製,出現在歐洲的日常用品上,例如花瓶、茶壺或是懷錶盒的裝飾上──英國甚至出現一個詞「安潔莉卡狂熱」,指考夫曼在歐洲的流行程度。。
當考夫曼27歲時,與其他藝術家朋友共同創立了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Academy of Arts),而她正是三十位創始人惟二的女性藝術家之一。
她把繪畫的四個階段(構想、設計、構圖、上色)畫成四幅預言畫,每幅都是女性藝術家正在創作的畫面。這四幅畫是畫在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會議廳的天花板,使她成為18世紀歐洲唯一在天花板畫壁畫的女性藝術家(在最高藝術學府的最高位置,真是用心良苦啊!),用行動證明女性藝術家的能力,啟發後代的女性畫家!
考夫曼突破傳統繪畫體系,創立藝術學院,開創女性進入學院與專業藝術圈的先例,是女性在藝術領域爭取平權的早期先鋒,證明女性的才華可以與男性藝術家並駕齊驅,甚至超越他們!

女藝術家
19世紀印象派-瑪麗•卡薩特
#關鍵詞:印象派女畫家、推動美國博物館藏品系統
瑪麗・卡薩特(Mary Cassatt, 1844–1926)是少數能打入印象派核心圈的女性藝術家,甚至是唯一一位美國畫家,她的畫風跟印象派男士們不同,她畫的不是陽光下的大自然、不是巴黎的街道,而是女人的世界!
卡薩特出生於美國賓州的富裕家庭,照理來說,她應該過著優雅的貴婦生活,但她偏不!15歲進入賓州美術學院學畫,並堅持要當職業畫家。當時的藝術圈仍是男人天下,女性畫家通常只被允許畫肖像畫和靜物畫,不讓女人碰大型歷史畫或前衛藝術。(和上面介紹的考夫曼的遭遇一樣,但兩人相差百年,可見西方繪畫體制對於女性藝術家有多麼巨大的限制!)
卡薩特一氣之下離開美國,飛往藝術之都法國巴黎發展,但到了巴黎,卻發現法國藝術界也是男性主導的世界。更絕望的是,巴黎國立高等藝術學院根本不收女學生……真是好在她很有錢,能聘僱私人藝術家教開始歷史畫的專業訓練,作品還多次入圍法國沙龍展,可見其繪畫能力受到評審認可!只是說~雖然她有能力畫出歷史畫,內心最愛的主題其實是女子與家庭的日常。

女性藝術家
卡薩特: 女性視角的女性世界
後來,她遇上人生的伯樂——愛德華・竇加(Edgar Degas,竇加熱情邀請卡薩特加入印象派(當時的印象派被視為離經叛道),當卡薩特了解印象派的核心精神後,便開始改變畫風,全力描繪她最愛畫的女性世界。
她最著名的畫作幾乎描繪女人和兒童,從女性視角讓我們看見女性日常生活的溫柔與堅韌。即便是描繪母子,也與傳統的「聖母子像」不一樣,她筆下的母親既展現溫柔的母性,也是獨立的女性,因此又被稱讚為「現代聖母畫」。(她終生未婚也無孩子,全靠日常觀察和感動所得到的靈感。)
卡薩特: 印象派的重要推手
卡薩特的貢獻不只呈現女性視角的繪畫,更是在於她利用商業手腕,提高印象派畫作的價值和價格。是的~印象派能受市場歡迎,有很大一部份得歸功於瑪麗・卡薩特!
出生美國富裕家庭的卡薩特,利用她的上流社會人脈,向美國富商與收藏家推廣印象派藝術,說服他們購買這些當時很前衛的作品(也就是印象派繪畫),跳脫當時美國藝術界主流的學院派繪畫。
她不僅促成印象派作品進入美國私人收藏,甚至鼓吹美國富豪買畫捐贈給博物館,改變了美國藝術機構的收藏體系,使美國博物館開始重視現代藝術,例如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更是收藏大量印象派與後印象派畫作,而美國藝術家不必大老遠到歐洲,就能在美國本土學習到更完整的藝術。我們可以這麼說,沒有她,美國的印象派收藏可能不會如此龐大!根本是印象派的美國文化大使!
卡薩特的畫作改變人們對女性的觀看方式,她證明女性不只是藝術的「被觀看者」,她們也可以成為「觀察者」、「創作者」。她曾說過一句話:「女人應該做她覺得自己可以做的事,而不是社會認為她該做的事。」這句話放在今天,依然振奮人心!



女藝術家介紹
20世紀現代藝術–喬治亞•歐姬芙
#關鍵詞:美國現代主義之母
喬治亞・歐姬芙(Georgia O’Keeffe, 1887–1986) 被稱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
她出生在美國威斯康辛州的農場,很早就接觸藝術,並進入藝術學院學習。然而,當時的美術學院專攻「歐洲經典藝術」,但她更想畫純粹的形狀、顏色、情感,她曾對老師說:「我不要畫它『長得像什麼』,我要畫它『讓我感覺像什麼』!」她不想用現實方式,而是用最直覺的方式來表達世界。
歐姬芙開始轉變藝術風格,之後認識了有名的攝影師史蒂格利茲(Alfred Stieglitz, 1864–1946),史蒂格利茲看出歐姬芙的潛能,並大力推動她的藝術事業,兩人最後結婚,成為美國藝術界著名的夫妻檔。
歐姬芙: 巨大花朵系列
歐姬芙最具代表性的作品「巨大花朵系列」,把花朵放大再放大,放大到佔據畫布全景,讓觀者無法忽視它們的形狀與色彩。她認為:「沒有人真正去看花,它們太小了。我要畫得夠大,讓人無法忽視它們的美。」
這些柔美但具備強烈存在感的大花朵,為歐姬芙取得大成功,尤其在男性壟斷的「現代藝術」,她用獨特的個人風格與意識闖出一條路。「巨大花朵系列」至今依然受到拍賣市場歡迎,〈大花曼陀羅/白花1號〉2014年在蘇富比拍賣行以4,440萬美元成交,創下女性藝術家作品的最高拍賣紀錄,至今未被打破。
然而,這些巨大花朵的細節與曲線,被某些男性評論家認為具有女性生殖器的象徵,就連她的丈夫也將花朵導向是女性內在欲望的表達。歐姬芙從不承認這種解讀,強調這只是對自然的純粹探索,她對此厭煩,從此放棄創作「巨大花朵系列」。


右:〈馬蹄蓮(海芋)〉(Calla Lillies)
介紹女畫家
歐姬芙: 選擇自己的風景
1930 年代起,她做了讓所有人跌破眼鏡的決定:搬去美國西南部新墨西哥州的沙漠!
那片荒涼的沙漠給了歐姬芙無盡的自由和靈感,那裡沒有紐約的喧囂,一切如此的廣闊、寧靜與荒涼的美麗。她新開發的風景畫摒棄細節,用極簡形狀與強烈色彩,營造出一種靜謐的空間感。她經常畫出漂浮在藍天中的牛頭骨與鹿頭骨,象徵著生命與死亡的循環。
歐姬芙62歲時,丈夫離世了,她決定正式搬到新墨西哥州定居,展現女性不必依附體制、也能成就自我的精神,即使年老仍不停探索新的藝術形式。她在97 歲獲頒美國總統自由勳章,並於隔年98歲過世。
她的家「鬼屋牧場(Ghost Ranch)」如今成為藝術朝聖地,而她的畫作更是美國博物館的珍藏。
歐姬芙的巨大花朵、骷髏、沙漠景觀,改變了美國人的審美眼光,讓世人重新看見西南部的美,也讓她自己成為那片土地的象徵,無論是藝術風格或個人行為,都突破當時藝術對於女性的刻板印象使她成為「美國現代藝術之母」她告訴我們:不需要活在別人的期待裡,只要你願意,可以選擇自己的風景!


女藝術家文化偶像
20世紀現代藝術–芙烈達•卡蘿
#關鍵詞:全球女權主義象徵和文化偶像
芙烈達・卡蘿(Frida Kahlo, 1907–1954) 是藝術史最著名的女藝術家面孔:濃密一字眉毛、穿著傳統墨西哥服飾、頭上永遠戴著鮮花,她不只是畫家,而是活生生的藝術。
芙烈達: 痛苦的身體
芙烈達出生於墨西哥城,六歲罹患小兒麻痺症,其實她沒有打算成為藝術家,而是想當醫生……直到18歲那年,她搭乘的公車和電車發生嚴重車禍。這場意外讓她的脊椎骨折、骨盆粉碎、右腿斷裂、身體多處重傷,甚至失去生育能力,從此她的身體被「痛苦」綁架,一生動過逾30次手術。
這場災難使芙烈達長期臥床,但她沒有被痛苦擊倒,反而拿起畫筆,開始畫她的世界──長時間躺在床上,能畫的對象只有自己,從此她開始創作大量自畫像,畫出自己內心最赤裸的情感。
〈兩個芙烈達〉畫了兩個自己,分別穿著墨西哥傳統服飾和西式新娘洋裝,她們心臟暴露且互相連接,象徵她的自我認同與內心矛盾。〈破碎的脊椎〉把脊椎畫成搖搖欲墜的羅馬柱,並在身上插滿釘子,直接表達她身體上的痛苦。


芙烈達: 痛苦的愛情
芙烈達康復後,帶著作品去尋求知名的壁畫大師迪亞哥・里維拉(Diego Rivera, 1886-1957)的專業建議。里維拉為芙烈達的作品感動,隔年閃電結婚,兩人相差20歲,芙烈達總說丈夫的臉長得像青蛙,體型龐大如大象;芙烈達瘦小精緻,兩人的結合被形容為「大象與小鴿子的婚姻」。
沒想到的是,他們的婚姻充滿激情、爭吵、背叛──迪亞哥風流成性,芙烈達也對愛情大膽且自由,兩人各自經歷多段感情。他們離婚,隔年復婚,彼此既是怨偶,又是藝術知己,愛恨情仇糾纏不清,像一場永無止境的拉扯戰。芙烈達曾說:「在我的人生中發生過兩起事故,一起是公車車禍,一起是迪亞哥・里維拉」

女性藝術家介紹
如果說藝術家是用生命在創作,那芙烈達就是直接拿自己的生命當畫布,病痛、愛情和多次流產造成的痛苦,都化作她個人的象徵符號:血、心臟、受傷斷裂、野生動物、鮮花植物……她的畫風融合自身文化:墨西哥民間藝術+超現實主義+自傳式象徵,讓藝術成為她的自傳故事創造出獨特的心理畫面,使她成為女性主義與多元文化的代表人物。
芙烈達享年47歲,遺體火化後放入蛙形狀的骨灰盒,她生前總說,丈夫里維拉的臉長得像一隻大青蛙(……芙烈達的愛或是恨有夠濃烈)。
她的家「藍色之家(Casa Azul) 」如今成為芙烈達·卡蘿博物館博物館,每年吸引無數人朝聖;她的畫,成為墨西哥文化的象徵;她的形象,成為女性力量與自由的代表!

當然啦,歷史上還有許多才華橫溢卻被低估的女性藝術家等著我們認識!
她們的時代已經過去,但她們的精神仍影響著我們。無論是在藝術、職場、家庭,還是人生任何時刻,每一次拒絕被定義、每一次堅持自己的選擇,都是對這個世界最有力的宣告。
不知道你最喜歡哪位女性藝術家的故事呢?歡迎在底下留言告訴我喔!
▶【Podcast-婦女節特輯】點開線上聽
▶【IG-乖,你聽畫】追蹤藝聞趣事
▶【漫畫.圖解「被消失」的藝術史:23位女藝術家挑戰時代與風格限制】好書推薦!